1949年9月,在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勢下,國民黨政府退至最后一個據(jù)點重慶。新中國建立前夕,毛澤東、朱德約請劉伯承、鄧小平和賀龍在北京香山雙清別墅,研究部署、制定了“大迂回、大包圍,斷其后路,再打之”的解放大西南的戰(zhàn)略實施方針。劉伯承、鄧小平指揮的二野主力及四野一部,以隱蔽的動作,從敵人意料不到的湘鄂黔川地域突然挺進,對敵人圍而殲之。劉、鄧乘火車南下,在徐州火車站邂逅一位鐵路專家,鄧小平主動熱誠地與他商討如何盡快建設(shè)成渝鐵路問題。解放西南的戰(zhàn)役尚未打響,鄧小平已在考慮未來的建設(shè)問題了。劉、鄧冒雨悄然人川途中,鄧小平果斷恰當(dāng)?shù)靥幚砹恕疤颖录?,提升有頭腦的炊事班長王鐵漢為連指導(dǎo)員,給大家上了一堂“將革命進行到底”的生動的思想教育課。當(dāng)我軍聲東擊西實施大包圍時,蔣介石錯誤地斷定“川東地形險惡,易守難攻——劉伯承一代名將,絕不會避易就難,舍近求遠。”敵宋希濂部被突然出現(xiàn)在川東的我軍主力痛擊,十余萬人倉皇西逃。王鐵漢獻計,我軍巧渡烏江,俘虜敵十四兵團司令鐘彬。接著又突破了敵人護衛(wèi)重慶的最后一道防線白馬山。毛澤東來電建議“吸引更多的胡宗南部隊到重慶聚殲之”,劉伯承經(jīng)過縝密思考,認為在重慶聚殲敵人會失去最佳時機,應(yīng)盡快解放重慶,減少敵人對重慶的破壞,并致電中央闡述了這一決定。我軍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了山城重慶。在周恩來副主席的關(guān)切下,在劉、鄧、賀的精心安排下,國民黨西康省主席劉文輝、西南軍政長官鄧錫侯、潘文華、云南省主席盧漢先后起義。蔣介石見大勢已去,于12月10日逃往臺灣。胡宗南命第五軍團李文為最高指揮,自己卻乘飛機逃離成都。敵陣營大亂,幾位兵團司令紛紛倒戈。我軍狠狠打擊了攻崍戰(zhàn)役中頑抗的李文,迫使李文投誠,成都宣告解放。劉、鄧命部隊原路返回,賀龍率部下進駐成都。1950年4月,西南戰(zhàn)役結(jié)束了,鄧小平深情送別即將去南京擔(dān)任軍事學(xué)院院長的劉伯承。